秘境130線檜木林道 :
探訪早期瑪崙部落棲地, 由原住民解說員訴說如何在森林生活的故事。
**本行程榮獲觀光局2017國民旅遊卡優質行程**
**本行程榮獲2015宜蘭縣政府舉辦創意遊程大獎**
樂水村於民國三十五年成立,原名濁水村
日本據台,開始理蕃,為了順利劫取太平山檜木資源,日本人派出兩位醫生,因一場誤會展開了持續十多年的衝突抗爭。之後被日本人強制遷移至現地,部落居民人數急速下降,差點遭到滅族。日本人教導泰雅族人在此地的濁水溪沖積平原種植稻米, 以取代傳統的山地輪耕方式。
太平山開採森林之後,太平山森林鐵路平地線(羅東林鐵)完工通車,濁水設有火車站, 而成為繁榮的部落。台灣光復後(1945),大同鄉鄉公所就設於濁水村的瑪崙部落。 民國40年,政府以濁水地名不雅,改名為「樂水」。後來濁水溪也改名為「蘭陽溪」。
光復之後,太平山持續伐木,政府也選定此地設立大同鄉公所,閩南、客家等族群也相繼進入。以前部落中有火車站、鄉公所、電影院、醫院、郵局、理髮廳,甚至還有客家信仰的三山國王廟,漢人跟我們買米,我們跟漢人買鹽,大夥和樂融融,就好像現在的西門町鬧區裡。
民國67年颱風重創,太平山鐵道中斷,民國68年大同鄉公所搬移到靠近平地的崙埤村,民國71年停止伐木。停止伐木後,從民國67年開始直到民國87年,整整20年,樂水部落沒有聯外道路,連想到市區買鹽巴都得涉水越過蘭陽溪;正繁華時,一間樂水國小就有五百多位小學生,現在全校只有25人,小學生畢業後才不過13歲,也得離鄉到外地上中學。漢人遠離,產業中斷,只剩樂水部落的泰雅族人獨自被遺留在山區,伴著山豬與山羌過活。
樂水從此更為沒落,而成為「被遺忘的部落」
報名時請注意個人體力狀況,兒童六歲以下不宜參加。
以上行程可能因氣候因素影響稍做調整,實際行程順序以領隊安排為主。